图 社交性别偏好的多巴胺性二态性环路机制
在尊龙凯时项目(批准号:32171233、31670843)等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王昌河教授、徐华栋副教授、西南医科大学康新江教授和张春祥教授团队在社交决策的神经编码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多巴胺环路性别二态性决定性偏好(Sexually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为题,于2025年1月10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7001。
社交活动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对于个体和种群的生存、繁衍和延续至关重要。然而,个体在面临自身内在生理需求与外部生存环境的双重挑战时,需要灵活地做出正确的社交决策,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个体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信息如何在神经系统中进行整合、如何协同编码其社交决策尚不清楚。社交对象的性别是影响社交决策的一个重要维度,与异性个体的社交对于交配、繁殖和种族延续至关重要,而同性社交则在个体健康、情感支持、协同合作及提高生存资源获取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社交活动性别偏好的神经决策机制,及外部环境是否影响、如何影响性别偏好性,目前仍不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建立新的行为学范式,利用分子生物学、电生理、电化学及在体记录技术,发现成年雄鼠和雌鼠(非发情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均表现为雌性社交偏好,在面临生存威胁时,它们均会转变为雄性社交偏好,中脑多巴胺(DA)奖赏系统是决定这一行为决策的核心机制,但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采用了不同的环路决策机制(性别二态性)。雄性个体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VTADA)向伏隔核(NAc)投射的奖赏环路(生殖繁衍的内在需求)介导了其雌性社交偏好,而DA向内侧视前区(mPOA)投射的防御环路(响应外在生存威胁)则介导了其雄性社交偏好,两个环路之间的竞争与平衡决定其最终的性别选择决策;在雌性个体中,其雌雄偏好性均由VTADA-NAc奖赏环路介导,该环路中DA神经元的放电模式(紧张性放电促进雄性偏好、时相性放电介导雌性偏好)决定了其社交性别偏好。
本研究不仅明确中脑多巴胺系统是编码社交决策的关键枢纽,揭示了社交性偏好的多巴胺环路二态性新机制,建立了社交行为的神经环路决策新机制,并为理解雌雄个体间的情感与行为差异提供全新视角,为相关脑病的性别差异性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Science期刊对本文进行特别推荐(Mattia Maroso, Circuits for switching social preference),且同期发表“观点”(Perspective)文章(Bitna Joo1 and Kay Tye, Stress drives a switch in sex preference)对本研究进行了亮点专评。评述文章链接:http://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7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