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首 页
机构概况
政策法规
项目指南
申请资助
共享传播
国际合作
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首页
基金要闻
基金要闻
张存浩访欧归来谈学风建设
日期 2001-11-20 来源: 作者: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上月,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为团长的考察团赴欧洲三国考察,目的是走出去,学习他人之长。日前,记者就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此次欧洲之行,采访了张存浩院士。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学部专门组织以学术道德建设为主题的赴外考察,这还是第一次。考察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国瑜、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李培金、中国科学院学部办公室副主任孟辉等组成。 考察团先后到达英国、法国、德国,对英国皇家协会、英国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法兰西科学院、法国国家研发部、国家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学会、德意志科学研究联合会等机构进行了考察进行。这些机构在国际科学界享有较高声望。 学术道德依靠自律 但规则是前提 张存浩院士谈道,此次欧洲之行,总的感觉是,欧洲在学术道德法制建设方面,比我国规范。 欧洲开展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有几百年时间,但处理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如马普学会是从1998年开始,英国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在1999年开始。 欧洲和我国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不完全相同,尽管有相似的机构,但名称不是“科学自律委员会”。欧洲在学术方面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是提倡良好的科学实践,二是反对科学中的不端行为。张存浩院士理解的“不端”不是“不当”,“不当”可以解释为“不恰当”,而“不端”中有“不正派”的含义。 据张存浩院士介绍,虽然欧洲没有类似于我国自律准则类的文件,但他们制定了针对提倡良好的科学实践和反对科研中不端行为的条例,非常全面,而且严密,很有参考价值。 在提倡良好的科学实践条例中,要求科学家有社会责任感,要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同时,非常强调科研中的原始记录,要求科研原始记录中不能有一点涂改,并且要认真保存50年以上;而且,还强调科学家要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提出置疑,不能说偶然发现一个规律或成果,就认为是成功,提倡科学家对成果的反思和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要如实承认别人的成就,善于同别人合作,包括同一课题组及国内、国际同行;研究成果在正式发表以后,才能向媒体公布。 关于不端行为,首先强调科研人员不能假造、修改数据,不能有剽窃、欺诈行为,更不能存在“海盗行为”,不能把别人的成果强行拿来说成是自己的,包括自己学生的成果。 严重违反科学道德可用法律来规范 张存浩院士认为,欧洲一些国家解决科学道德问题时,不只是在空喊,很多方面落到实处。在处理科学家个人道德行为问题时,不仅制定了相关条例,还将条例在很多方面同法律进行对比。比如德国,他们的做法就是一旦认定有哪些行为不端,就找出适用法律给予惩处。 张存浩院士特别注意了德国的做法。他发现在不端行为与法律的对比中,他们除提到民法外,还将刑法包涵在内,说明科学中的学风问题,不只是学术道德问题,还涉及与每个科研人员、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已经上升到法律高度。 在德国马普学会,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在科学道德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制定了严格规定,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到马普学会工作时要先培训,内容是学习何为科研不端行为,何为良好的科研实践,并要求在一些文件上签字,承担相应责任,使其具有法律效益。 给张存浩院士印象深刻的是,法国科学院要求院士上报额外经济收入,对于额外经济来源必须上报,同时有30%要上缴。 中国科学家应参与国际科学伦理讨论 在科研评价方面,欧洲从科研成果立项到加强科研成果评审等方面,与我国类似,他们都认为,对于SCI影响因子的过分定量是不可取的。SCI影响因子,用于一个单位或大的科研群体比较适宜,因为其统计性强;但用于科研人员个人是不科学的,对于科学家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只看其科研工作本身,如果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就应看其论文的质量。 另外,张存浩院士谈道,此次欧洲之行还涉及对于科学本身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考察。近几年来,国际上对于科学本身的伦理道德的讨论越来越多,关于空间、通讯信息,尤其是生命科学中克隆、干细胞等问题,各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也都在制定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联合国建立了5个道德委员会,包括能源、水、信息、外层空间和环境。总的来说,我国科学家参与得还比较少。张存浩院士一行在法国期间,法国法兰西科学院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应该更多参与到国际科学伦理组织和国际性的科学伦理讨论当中。比如,世界范围内,现在每年依然有很多人被过去几十年埋藏的地雷致伤致死,应该有更多的科学家关注这些问题,提供更好的办法解决战争遗留的种种问题。 “同时,欧洲一些国家还十分强调,科学家有责任使科学和公众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张存浩院士介绍说,“这也是科学伦理道德中一个层次比较高的问题。”科学家应该努力地宣传自己的成果和科研进展,使公众更多地了解科学。在欧洲,经常能看到科学家拿着印制好的宣传册上街宣传科学,做科普工作。英国皇家学会有上百名工作人员,其中有十几人固定地做科普宣传工作;德国马普学会总部办公人员也不是很多,但也有十几人做科普工作。张存浩院士认为,这些都是我国科学家应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