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尊龙凯时SARS研究紧急启动项目进展(十)

    日期 2004-03-22   来源:   作者:生命科学部 张作文 冯雪莲 闫章才 吕群燕 王昌恩 董尔丹 冯锋 杜生明  【 】   【打印】   【关闭
      2003年5月,生命科学部紧急启动了SARS研究应急项目,对来自北京、广东等地科研院校的24项研究给予了科学部主任基金资助。为了解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促进同行间的学术交流,把握今后的资助方向,生命科学部于2004年2月26-29日在北京召开了生命科学部SARS研究项目研究结果交流会。现将各课题组取得的阶段性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易感人群研究:   研究发现,机体的“免疫清除功能(主要指红细胞对循环中免疫产物的免疫粘附、运输和白细胞对抗原颗粒、免疫复合体的吞噬功能)”和“免疫反应强度(指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度)”与SARS的易感性关系密切。据此可将正常人群分成以下4种类型:⑴高免疫清除、低免疫反应人群,对SARS不易感;⑵高免疫清除、高免疫反应人群,对SARS易感且易发展为重症;⑶ 低免疫清除、低免疫反应人群,对SARS病毒不易感但可能带毒,该类人群在病毒自然消亡后清除病毒可无抗体的产生;⑷低免疫清除、高免疫反应人群,为SARS的易感人群。血清抗体检测还提示,儿童SARS的传染性低于成人,并且很少传染给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因此儿科病人作为SARS隐性传染源的可能性不大。 2.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尚不十分清楚。对466例病例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可溯源病例SARS-CoV抗体90%阳性,但不可溯源的病例SARS-CoV抗体阳性率仅为23%,提示无明显传染性的病人中大部分并非真正的SARS病人。另一项对广东、北京等地近1000份不同类型SARS病人密切接触者所进行SARS病毒抗体血清学检测发现,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5%-3%,进一步用IFA检测则为阴性。尚未发现病人接触者人群中有隐性感染。对接触野生动物人群的血清抗体检测显示,接触果子狸人群血清SARS-CoV抗体阳性率为70%,接触一般野生动物人群SARS-CoV抗体阳性率为13%。但这些人群并无病人,过去一年也没有可疑的病人。提示SARS与这些感染人群的病毒可能不同,或提示动物传播与人传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不同。对广州市3家野生动物市场从业人员的SARS-CoV感染状况进行血清SARS-CoV IgM和IgG抗体滴度检测结果显示:抗体总阳性率为16.69%。经营野生畜类为主者的抗体阳性率为25.61%,单营果子狸者抗体阳性率58.54%,单营蛇类者9.46%。提示动物市场内各类人员感染SARS-CoV或与SARS-CoV有抗原性交叉的微生物的可能性高于其他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支持SARS-CoV可能源于动物的假设,对查找SARS-CoV来源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对经WHO确认的2004年新发SARS病例SARS-CoV S基因与香港大学提供的果子狸及广东省其他来源的S基因进行比较后发现:与果子狸携带的病毒(61F)亲缘关系最近,处于系统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与2004年果子狸来源的SARS-CoV(61F)S基因仅有8个碱基的差异;与2003年从果子狸来源的SARS-CoV (GZ60)S基因有18个碱基的差异;与广东省2003年最早的流行株(GD01)有21个碱基的差异。 3.病理学改变:   多项研究表明:SARS是一种全身多器官损伤性疾病。冠状病毒具有较广泛的侵袭性和强烈的嗜血管性,血管内皮很可能是冠状病毒最特异的靶细胞之一。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及连接结构破坏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肺、脾、肝、心、脑等脏器间质水肿。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肺部病变,免疫器官损伤、全身性小静脉炎及全身中毒性及继发感染4个方面,肺和免疫器官是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肺部病变可分为急性渗出期、增生进展期和纤维化期,其主要病理变化是浆液、单核细胞渗出,脱屑性肺泡炎和肺纤维化。脾和淋巴结内淋巴组织坏死是机体免疫机化低下的主要原因。肺广泛性实变和免疫机能低下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对临床诊断为SARS病人的配对多份血清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滴度的检测显示:发病一周内IgM和IgG抗体均不能测出;发病两周时IgM可达一个较高的水平,以后逐渐下降,两个月后1/3的感染者仍可检出IgM抗体,3个月后IgM抗体基本消失;发病两周时可检出IgG抗体,两个月后抗体滴度达到高峰,5个月后抗体滴度仍维持在高水平。对SARS病人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TNF-a和IL-1a没有明显变化;IL-6在SARS病人血清中明显升高,并且与SARS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IL-8和TGF-β在SARS病人血清中明显降低,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IL-4,IL-10和IFN-gg只发现在SARS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有明显的变化,IL-4和IFN-g 明显降低而IL-10明显升高。对3例临床诊断为SARS的尸检肺组织所进行的TGFβ1检测发现,肺组织多种细胞TGFβ1高表达。由于SARS病人易于出现肺纤维化,而TGFβ1又与纤维化有关,因此,这一结果对了解SARS病毒的致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可能有重要意义。初步实验结果还证明,SARS病人具有对SARS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及生成免疫记忆T细胞。免疫器官的T、B淋巴细胞及肺泡上皮均存在明显的凋亡现象,在病变的肺、淋巴结、脾脏等器官和组织内均有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冠状病毒诱导的主要凋亡细胞与其体内主要感染的靶细胞相吻合。体外细胞水平的实验室研究也证实可以检测到典型的细胞凋亡,提示冠状病毒诱导的广泛且迅速的细胞凋亡可能为SARS患者肺脏及免疫器官主要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细胞凋亡和单核巨噬细胞在SARS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5.动物模型的建立:   初步建立了灵长类模型,在恒河猴和食蟹猴上均成功实现了SARS冠状病毒的感染。这两个模型均是国内第一个,其中恒河猴模型为国际上第一个。恒河猴比食蟹猴更为敏感。用SARS冠状病毒实验通过多种途径接种恒河猴,病毒攻击5天后,巢式RT-PCR可从猴鼻、咽拭子中扩增出SARS冠状病毒基因,11-15天后抗SARS病毒抗体阳转,肺组织活检病理学观察也见到肺间质性肺炎表现,有透明膜形成。从试验猴的肺、淋巴结、脾脏等多个脏器用电镜可以观察到SARS冠状病毒颗粒的存在。表明SARS冠状病毒能感染恒河猴,并可在其体内复制。可从多种猴标本中分离出SARS病毒,这一结果提示恒河猴可作为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模型动物。该模型已经用于SARS疫苗的评价工作并通过了成果鉴定。但给小鼠、大鼠、白化仓鼠、黑线仓鼠、豚鼠、鸽子和雏鸡经鼻内接种感染BJ01株SARS-CoV,大体解剖和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均未见明显异常。 6.临床基础研究:   目前已建立了多种SARS病毒核酸检测法。对SARS患者不同时相血液和多种排泌物标本中病毒载量所进行的检测研究表明,RT-PCR电泳检测法在尿、便标本中的SARS病毒检出率并不低于拭子、血等,取材简便、病人无痛,是取材的极好选择。每例待测患者最好同时取其尿、便、拭子、血等多种标本,可以提高SARS病毒检出率。SARS病毒核酸的实时定量RT-PCR检测有可能作为SARS患者出院与解除隔离的实验室检测指标。RT-PCR基因芯片法技术用于SARS早期诊断和病毒载量时相监测显示了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靠性,为临床确诊SARS患者、治疗和出院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指标。蛋白指纹图谱法对SARS患者血清中特异性蛋白标志物进行检测是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表明,血清病毒特异性抗体在SARS发病10天以上者阳性率高,抗体检测有助于确立发病10天以上SARS的血清学诊断。IFA和ELISA检测SARS病毒抗体的一致性较好。对13例重症SARS病人血清8种细胞因子在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血清IL-6的升高是评价SARS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灵敏和可靠的指标。临床研究还发现:重症SARS病人血清明显促进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恢复期SARS病人血清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这一结果表明,恢复期SARS病人血清中可能含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因子(初步的研究显示可能是IL-10),它可能促进SARS病人肺纤维化的恢复。这一推断与SARS病人肺纤维化的临床发现是一致的(即SARS病人的肺纤维化是可以自行消退的)。初步提出了SARS病理诊断标准。即以肺脏不同时期病变为主要诊断依据;免疫器官病变为主要辅助诊断依据;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病毒包涵体阳性;电镜可见典型的病毒样颗粒;在可能的条件下对肺脏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和形态学鉴定。研究还发现,在SARS治疗中,激素的应用与SARS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存留无明显关系,激素应用的时间长短或剂量大小对患者体内SARS病毒的存留时间无显著影响。提出了治疗中应适时、适量、视情、合理使用皮质激素,避免继发霉菌感染的观点。研究人员还从传统中药提炼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得到3种具有抗SARS-CoV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这3种小分子化合物对SARS-CoV具有特异性。细胞结合实验初步表明其中一种小分子可能通过干扰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而起作用。这3种小分子化合物抗SARS-CoV作用均优于目前已报道的唯一抗SARS-CoV药物甘草甜素。表明这3种小分子化合物极有希望成为抗SARS-CoV药物的前体。在体外病毒-细胞水平的抗SARS药物的筛选中,发现已知药物穿心莲内酯有明显抗SARS-CoV活性,能保护被SARS-CoV感染的Vero-E6细胞,其抗SARS-CoV作用机理正在深入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