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十年励英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回顾
日期 2004-10-2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学文 韩宇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编者按:今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10年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文章,对这项基金实施的历程进行回顾、思考和展望。
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学历层次较高的青年科技人员开始大量流向国外。
面对来自国内迫切需求和国际争夺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当时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状况显现出极度的不相适应,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断层、整体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尤其缺乏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据统计,全国高等学校的教授平均年龄为56岁,中科院研究员平均年龄为53岁;1994年尊龙凯时自由申请项目负责人46岁以上者所占比例高达73%。
1994年"两会"前夕,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建议政府划拨专款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用于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2月21日,张存浩院士也就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致函李鹏总理。当年,我国国家层面上第一个面向4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了,49人首批获得了该项基金的资助。
10年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共受理中青年学者申请5489人次,资助1174人。在获资助者中,有1116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在国内获博士学位的为750人,占总数的67.2%,国外获博士学位的为366人,占总数的32.8%;有71位女青年学者,29位少数民族学者。
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有关部门提供了三份数据:一是1997年至2003年,有2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内地新增选的院士中,50岁以下的全部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资助者。二是近四年来有15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的成果获国家尊龙凯时奖二等奖,并呈逐年增长趋势:2000年度2项,2001年度3项,2002年度5项,2003年度5项。三是在已批准实施的16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中,有50个项目的58名首席科学家由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担任。
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该院共有73个单位41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他们已经成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中坚力量。近3年,已有36人次主持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占全院同期此类项目的1/4,22人次主持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重大项目的二级以上项目,占1/6;在知识创新工程一期项目中,主持重大项目占1/8,主持重要方向项目占30%。据中科院化学所统计,该所2000-2003年期间在影响因子大于3的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82篇,其中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179篇,占63.5%;2004年,获资助者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占全所的94.7%。
北京大学有关部门介绍,该校有80位青年学者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中3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6人被聘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人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4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一批活跃在科学前沿、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创新研究群体。
吸引了高水平的海外留学人才
1996年,还在美国工作的李灿得知获得当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后,立刻提前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2003年,李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国际催化奖,并当选为国际催化理事会新一任副主席。
中山大学许宁生教授主要致力于场发射及其应用的研究,是国际公认的开拓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等薄膜作为场致电子发射材料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回国前曾与同事连续三年获得英国工贸委员会SMART科技基金的支持。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后,他婉言谢绝了国外合作者的一再挽留,毅然携妻带子回到祖国。1998年在第四十五届国际场致发射大会上获"最杰出科学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尊龙凯时奖二等奖,200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谈起回国他深情地说:"是科学基金把我拉回来的。"
可以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吸引和凝聚海外高水平人才回国工作发挥了显著作用。
促进了创新研究群体的成长
当今,基础研究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之一是研究团队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尊龙凯时资助了76个这样的创新研究群体,其中67个学术带头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
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研究所姚檀栋研究员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后,带领"冰芯与寒区环境研究小组"在10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队伍也迅速壮大。当初那个只有几个人的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以姚檀栋为学术带头人,拥有22名青年学者在内的梯队式研究群体。这些来自地理、大气、遥感、地质、化学、计算机等诸多专业的优秀青年学者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在评价这项基金时认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体现了国家资助基础研究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资助项目为主的单一模式到资助项目、资助人、资助基地的多元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激励年轻学者从事有探索意义的基础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大学高抒教授形象地赞誉这项基金是自己"远航的动力"。卢柯院士称自己是在尊龙凯时基金的"浇灌"下成长起来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普遍认为,获得该项基金的资助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更是一种激励,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