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孕育千名科技栋梁—陈宜瑜回顾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
日期 2004-10-20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王丹红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可能是世界上设立速度最快的一项基金了,从提议到成立,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1994年2月18日,在国务院召开的科技界部分专家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的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陈章良建议政府划拨专款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用于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
2月21日,时任尊龙凯时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致函李鹏总理,建议委托尊龙凯时委员会负责管理,李鹏总理很快作出批示;
3月7日,张存浩就该项基金名称再次致信李鹏总理,除"总理青年科学基金"外,又提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作为备选;
3月14日,李鹏总理圈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名称并专款予以支持。当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旨在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从1994年到2003年,1174位青年科学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他们迅速成长为各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才,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0月19日,尊龙凯时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回顾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的基本情况。
总理的关怀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快速发展的中国充满了对科学和人才的渴望。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全球科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着人才老化和人才流失的巨大双重压力。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吸引和争夺更多的海外人才,成为事关中国科技和经济在新的世纪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陈宜瑜说,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多次听取科技界的意见。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温家宝同志1993年1月在尊龙凯时委与科学家座谈时就明确提出:"稳住一头,第一要稳定人才","重视人才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1994年2月18日,李鹏同志在听取科技界部分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时,对与会专家提出的划拨专款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的建议给予高度重视,先后两次批阅了尊龙凯时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专呈的关于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报告,并于3月14日批准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年来,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1995年4月,李鹏同志亲切接见了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年6月,朱镕基同志等国务院领导出席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5周年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国家先后三次拨出专款增加投入,资助总经费达11.7亿元,为逐步提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和资助强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陈宜瑜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是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党和政府面向新世纪,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的积极实践;是党和政府凝聚海内外青年才俊,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年探索路
陈宜瑜指出,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年人才的关心,更承载了党和政府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殷切希望。为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尊龙凯时委员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完善人才遴选机制。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充分听取科技界意见的基础上,先后三次修订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形成了同行专家评议、评审组评审、异议期公示、评审委员会评定、尊龙凯时基金委员会公布的规范程序;组建了包括近200位专家组成的7个专业评审组;建立了由学术威望高、造诣深厚的科学家和来自8个部门的管理专家组成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正是依靠良好和有效的制度保障,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遴选工作不仅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赢得了全国科学界的广泛赞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评审工作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以科学道德为保证,以科研业绩为基础,以创新潜力为核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评审过程中,坚持弘扬科学道德,重视学风建设;坚持业绩考查"质重于量",克服和摒弃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注重考查申请者研究工作的科学价值和对社会进步的实质性贡献;坚持注重考查创新潜力,保护中青年学者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大胆探索,勇于挑战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陈宜瑜认为,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的特点决定了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必然更加需要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和氛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强调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赋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较大的选题灵活性,提高了资助强度,适度延长了资助周期;鼓励他们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把握世界科学前沿的能力;以定期组织学术报告交流研讨活动的形式推动他们之间思想碰撞;以对工作状态和创新前景的评价取代硬性的检查验收。同时还注意通过新闻媒体发现典型,宣传和倡导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不断增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群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营造创新沃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陈宜瑜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始终把将帅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伊始就重视和强调研究队伍的合理布局,把形成良好的研究团队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同时通过资助"创新研究群体"工作,不断加大将帅人才的培养力度。
据陈宜瑜介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年累计资助1174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以中科院为例,在知识创新工程一期项目中,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的重大项目占1/8,重要方向项目占30%;40%的基地型研究所所长由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提当。在尊龙凯时基金委员会近年支持的76个"创新研究群体"中,有67个群体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倾心关怀和帮助下,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其他科学项目的支持,大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成长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当中先后有3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从近几届中科院院士增选情况看,50岁以下的内地新增院士全部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近4年,共有15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国家尊龙凯时奖二等奖15项,有相当一批获资助者在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中担任首席科学家或学术带头人,还有一些正在科技领导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不仅稳定了大批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还吸引了一批海外人才回国施展宏图,目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占32.8%。
陈宜瑜认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的十年,是营造创新沃土的十年,是播撒创新种子的十年,是凝聚创新人才的十年,是激励青年学者脚踏实地上下求索的十年!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和重要途径。
陈宜瑜指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科技和人才工作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赢得主动的基础条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因素。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在科学基金的管理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科研与教育结合,个体与群体结合,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结合,以创新事业造就人才,以创新环境凝聚人才,不断形成和完善育才、识才、聚才和引才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