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首 页
机构概况
政策法规
项目指南
申请资助
共享传播
国际合作
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首页
基金要闻
基金要闻
裴钢院士谈--中国基础研究的未来之路
日期 2004-12-06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王丹红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日前在《自然》杂志举办的"《自然》--中国之声"论坛上谈到,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从跟踪、积累到突破的转折点,但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目前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近十年中,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和人力都有大幅增加,但仍然缺少世界级的科学家。 如何应对,裴钢认为,对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来说,投入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是灵魂,制度是保障。 2003年,我国政府启动了"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项目,其中一个项目着眼于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代表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和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50多位科学家和科研管理人员参与了该主题相关工作,裴钢便是参与者之一。 基础研究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裴钢说,现代基础研究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间有更多的交叉,科学、技术与社会间有更多的合作和竞争,科学和科学团队日益全球化,而政府的支持是关键因素。他指出,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正处于从跟踪、积累到突破的转折点,目前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从1991年到2001年,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平均每年增加22.3%,2001年经费是1991年经费的6.48倍。我国基础研究人数为7.9万人,占整个研发队伍的8.3%,但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近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排名从1994年的第15位升迁到2002年的第6位,但论文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如果以每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作比较参数,中国与印度接近,与国际平均引用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那么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呢?裴钢认为其有四个方面,即将科学家的个人兴趣与国家利益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训练和吸引世界级的科学人才;实施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基础科学的基础设施;培育适当的文化环境。首要任务是确定基础研究前沿的最优先发展方向和领域,其次确定基础科学学科的部署。 纯基础研究和国家利益基础研究 裴钢认为,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分为纯基础科学领域和国家利益需求的领域。确定纯基础科学前沿的标准是:对基础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比如特有的资源或地理优势;交叉学科和新研究领域的潜在生长点。为国家利益需要而确定的基础科学前沿的标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战略有长远和广泛的影响;有助于解决可能会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瓶颈障碍的问题;能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间的联系,提高国际间竞争力。 根据以上标准,在中国,纯基础研究最优先发展的领域有7方面,即生命过程的量化研究和系统集成;未来信息科学的量子控制和基础;物质的基础结构、大尺度的物理定律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核心数学以及数学与科学技术间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资源、环境和大灾难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创造和转化新材料的化学过程;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工具的研究。国家利益所推动的最优先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也有7个方面,即重要农产品的功能基因和分子遗传改造;人口和健康的基本问题;提升和最优化传统材料、设计和开发新材料;复杂系统的灾难性事件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预测和控制;极端制造的科学基础;太空技术中多尺度、多领域的集成和复杂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从大范围来看,科学学科由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领域三大布局构成。目前在中国最优先发展的基础科学领域应该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应用科学领域应该是信息、能源、材料、空间、环境、农业、健康、海洋和工程学;交叉领域则应该是心理学和认识学,以及管理和经济学。 经费、人力、管理水平均需提高 裴钢认为,应该从三大方面考虑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即研究经费、人力和基础设施、管理。 裴钢说,首先应增加研究经费的投入。目前我国的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5%,在2005年至2010年间,这个比例应该增加到2%,在2011年至2020年间,这个比例应增加到2.5%。目前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为5%,这个比例在2005年到2010年间应增加到10%,在2011年至2020年间应增加到15%。其次,在中央政府作为基础研究经费的主渠道以外,还应积极拓展来自地方政府和社会基金会等的多种渠道。第三,最优化基础研究经费的格局,基础研究经费分为竞争性经费和非竞争性经费,竞争性经费包括由兴趣所趋动的项目以及由目标所趋动的项目,而人力经费和设施平台经费则属于非竞争性经费。 在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议方面,目前我国大约有87.8万人从事研发工作,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数占8.3%,关键问题是首先要提升基础研究人员的质量,培养和吸引天才的科学家并形成研究团队;其次要提高基础研究设施的质量,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大型科学设施、图书馆、网络和信息平台等的建设;第三,基础研究的经费由人员经费、项目经费和设备费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经费的恰当比例应该是人员经费占37.5%,项目经费占37.5%,设备费占25%。 科学管理则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宏观方面是指从国家层面提高管理水平。发达国家的科学管理一般有三个层次:国家级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和技术顾问委员会以及实施基础研究的行政管理部门,而我国只有上下两个层次,缺少国家科学和技术顾问委员会这一中间层次。微观方面则应改善评估体制,在评估中强调竞争优胜制,采用更好的方法来评价交叉学科;提高国际合作的水平,通过中央政府来加强顶层设计和国际间的合作,鼓励国内的科学家与外国同事的合作,为国外的科学家和学生到中国工作和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