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管理”国际科学家峰会在京举行

      日期 2005-01-24   来源:情况交流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 万方浩,生命科学部 罗京  【 】   【打印】   【关闭
        2004年11月2~4日,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主办的“中国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管理”国际科学家峰会在京举行。这是我国针对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管理而举办的首次国际会议。来自7个国家(英国,南非、美国、瑞士、马来西亚、芬兰、中国)和5个国际组织(CABI、GISP、World Bank、FAO、UNDP)以及分别代表国内农业、林业、畜牧、水产、质检、环保、检验检疫等行业部门的与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管理方面相关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共79人(中方专家68人,外方11人)汇聚一堂,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与管理献计献策。   为筹备本次会议,2004年8月7~8日由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外来入侵生物国际研讨会咨询工作组会议”,布置了农业、林业、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海洋水产、淡水、检验检疫与商贸等5个领域工作组的技术报告。此次科学家峰会上,与会专家就这5个领域工作组提交的技术报告进行了充分交流,会议在把握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别就公众教育、信息数据收集、监测、预防与控制、国际合作等技术层面问题以及行业领域方面进行了分组讨论。应邀参加会议的外国专家也就国际上外来物种预防与控制策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在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管理现状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着重于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针对现实问题及其紧迫性,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了未来10年内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并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工作进行了规划与部署,提出了现阶段4大优先发展领域、3大体系能力建设和11项优先发展计划。 1.总体目标   在未来10年内,建立和完善国家外来入侵物种的数据库信息共享技术平台;构建主要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预警技术与快速反应体系;构建定量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建立野外监测技术方法与系统;发展持续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使主要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2.具体目标   建立国家级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农、林外来入侵物种野外隔离检疫实验基地;构建3大类不同类别入侵物种(节肢动物、植物病害、杂草)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程;建立潜在的和局部发生的入侵物种的定量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主要入侵物种的经济生态影响评估的模式;构建潜在入侵物种的快速分子检测、野外监测的技术与方法;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特定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技术与体系;建立大面积区域性综合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区。 3.优先发展领域、能力建设和优先发展计划 3.1 优先发展领域   1)从管理上建立和完善生物入侵管理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制定专门管理条例以及实施细则,强化公众对外来入侵生物防范的认识。   2)从基础性工作与技术发展上加强数据库及其信息共享平台、隔离检疫安全设施、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生物入侵研究机构和设施以及教育与培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引种后隔离、检测监测的专门基地与快速反应机制;从而形成完整的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的研究体系。   3)从基础研究上以危险生物入侵的不确定性和入侵后的暴发性为切入点,从入侵生物快速检测监测的分子基础、生物入侵与成灾机制、控制技术基础3大核心科学问题入手,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上揭示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逐步形成生物入侵研究的科学体系,促进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4)从应用研究上优先发展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关键技术、外来入侵物种快速分子检测关键技术、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疫情监测与紧急扑灭关键技术和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关键治理技术等重点研究领域,抓住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建立危险生物入侵的可持续治理的技术体系与科学对策。 3.2能力建设   1) 国家管理能力:包括监管、协调、狙击、预警、快速反应和信息处理等能力建设。   2) 研究发展能力:①潜在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的研究,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与狙击体系;②发展快速分子生物检测、侦测与监测技术,建立入侵生物灾害应急控制与公共危机处理技术及程序;③农业、林业动植物危险、烈性、潜在入侵病害流行学以及外在重大农作物入侵害虫的传播扩散途径与机制研究,建立阻断与扑灭技术体系;④拓宽与创新紧急扑灭、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与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建立入侵生物可持续治理的综合防御与控制体系。   3) 社会教育能力:建立外来入侵生物培训中心/网,在正确识别入侵生物及其危害、预防、清除、控制、灭绝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方法、风险与环境影响评估、生态系统的恢复等方面,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通过各种媒体对公众进行教育与宣传。 3.3 优先发展计划   1)法律与法规建设行动计划: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有关预防、管理、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国家政策法规和条例,在充分执行已有的政策、法令及条例,完善已有的动植物检疫法等法规的基础上,建议由农业部牵头,会同国务院法制办组织质检、林业、渔业、畜牧业、海洋、环保、外贸等部门的管理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起草“外来入侵生物预防、控制与管理条例”。   2)早期预警与预防能力建设行动:一是形成与完善口岸检疫系统的检疫设施,建立快速的检测与去除技术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隔离检疫制度,按地区、行业部门的需求建立一定数量的隔离检疫苗圃与基地、隔离试验场与检疫中心。   3)早期检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包括制定和完善监测技术的标准,完善现有潜在与危险性入侵物种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发展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建立1个部门间协调的国家快速反应体系和部门内的“快速反应”小组,制定1套标准的从发现到处理的管理方案,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有机协调运行机制。   4)完善监测与预警报告制度:建立农业、林业外来入侵生物监测体系,分农业和林业建立2个国家监测与预警中心,各省建立监测站,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人力;形成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与预警报告体系。   5)强化控制与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国家级外来生物入侵研究中心和区域性研究分中心,设置国家级监测预警中心,同时,建立省级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站,从而完善技术支撑的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拓宽与创新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与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建立入侵生物可持续治理的综合防御与控制技术体系,完善与提高控制技术水平。   6)实施重大防治工程计划:到2010年,以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华中、西北7大区域中的主要外来入侵生物为对象,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和专项治理工程,包括陆生生态系统入侵杂草综合治理工程、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入侵杂草综合治理工程、农业入侵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林业入侵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等5大工程。   7)实施专项技术发展计划:保障重大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将根据实际需要优先发展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快速检测、生物防治与生态修复的4大技术体系。   8)加强生物入侵信息管理与处理技术平台建设:建立“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信息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编制《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名录》和《主要外来入侵生物识别手册》。所有信息将在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信息数据库网站http://www.invasivespecies.gov.cn上共享,并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信息查询、信息发布、预防与控制决策支持、公众知识普及等功能。   9)加强生物入侵科技培训与公众教育:包括加强技术培训,促进外来入侵生物控制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的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10)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有针对性的制定国际交流活动计划,通过国际研讨会、参观访问、联合培养青年科学家的方式,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制定对共同问题具有共同兴趣的国家间合作计划,通过不同渠道,争取国际机构的支持,开展多边与双边的生物入侵合作研究。   11)完善国家管理体系建设:由有关部门牵头,成立一个由农业、林业、环保、海洋、检验检疫、计划、财政、科技、外贸等部门组成“外来入侵种国家管理委员会”,由“外来入侵种国家管理委员会”组织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多学科、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外来入侵生物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把关、服务、监督、管理的功能,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来入侵种。   在尊龙凯时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受到了国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与会外国学者不仅介绍了本领域国际研究的前沿状况,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并给予了积极肯定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过本次会议,将对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全面构架并启动我国外来生物入侵国家发展策略,对有效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遏制其扩散、蔓延与危害,保障社会进步与自然协调发展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