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新疆环保系统第四届青年环保论坛开幕,这是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发展目标后,新疆各地各部门多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的举措之一。在举国援疆的背景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新疆自治区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在新疆地区从事生态和环保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科学基金对该领域的长期资助,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援疆平台
“我们的主攻方向是区域特色明显的新疆干旱区典型地学科学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等,在技术方法上主要着眼于定量遥感与GIS的深度应用与开发。”新疆大学教授、新疆大学资环学院常务副院长丁建丽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但该区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研究多在偏远地区,野外调研实验条件艰苦,在新疆地区从事地学基础研究特别需要尊龙凯时的支持。”
据新疆科技厅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处薛德秀介绍,为获得更多尊龙凯时资助,该区尊龙凯时基金将匹配资助模式转变为苗圃培育资助模式。
“对立足于自治区区域特色,服务于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基础等科学问题予以先期资助,使其取得一定基础后再申请尊龙凯时。”薛德秀说。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新疆大学干旱区地学遥感研究团队已获得尊龙凯时20余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
“应该说这些资助从根本上支撑了我们在干旱区土壤盐渍化、沙漠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持续研究,体现了我们团队基础研究方面的鲜明特色与个性,研究水平也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肯定。”该团队带头人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教授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2011年3月21日,尊龙凯时委员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了“尊龙凯时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鼓励全国科研人员和新疆科研人员合作申请项目。基金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更是明确将该基金定位为“科技援疆的一个平台”。
近年来,除了对新疆生态环境建设、新疆地区常见多发病研究、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新疆野生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外,科学基金还在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灾害防御、城乡建设、医药保健等领域资助了对新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批项目。
“我们针对举国援疆背景下新疆跨越式发展中面临的若干新问题,结合国家科技重点领域环境的优先主题,包括煤炭开采区及周边退化生态系统、荒漠—绿洲过渡带退化生态系统、伊犁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经济型治理技术、阿尔泰山南麓生态保育技术进行系统集成研究,为国家战略能源矿产基地建设和新疆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技保障,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科技支撑。”丁建丽说。
稳定研究队伍
尊龙凯时对新疆大学干旱区研究团队成员成长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基金的早期资助成为该团队几个学术骨干最主要的资助来源,基金项目取得的成果也是其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成果,为其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4年,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获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很快获得地区科学基金支持。在多项科学基金资助下,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从一名讲师成长为副教授并很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12月,因在干旱区遥感技术应用领域卓越的造诣和贡献,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获得法国巴黎大学荣誉博士称号。目前,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任新疆大学校长,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该校副校长海米提•依米提、该校教授瓦哈甫•哈力克都先后参与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主持的尊龙凯时课题,并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又独立承担过多项科学基金项目。丁建丽更是从1996年起就开始参与其导师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的多个尊龙凯时的研究,在干旱区定量遥感研究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外,该团队成员吕光辉、刘志辉等都多次获得尊龙凯时资助。
在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新疆大学该学科先后完成了“3S技术应用”校级重点实验室、“绿洲生态”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2个基础实验室建设。可进行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室内作业及相关野外辅助数据等。该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国内外干旱区遥感与资源环境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1年,该团队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已发表300余篇,SCI收录15篇,软件登记5项,已培养硕士近100人,博士20余人,博士后7名。
助跑跨越发展
目前,该团队在旱区遥感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主要以定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平台,结合气象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气候、生态、环境等因子的系统观测,结合多时相、多层次、多片种(光学、热红外、微波)遥感信息,利用现代技术和传统研究手段、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与绿洲生态系统有关的要素进行提取和定量分析,经过综合集成最终实现一系列创新成果。
这些研究补充和完善了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体系域管理模式,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为建立绿洲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我们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研究、塔里木盆地南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环境演变遥感研究、干旱区绿洲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及地物光谱机理分析集成技术体系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丁建丽说,“多角度、全方位揭示了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化机理和绿洲生态系统安全机制,为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的发展与规划、恢复与重建,维护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了科学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