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IF:5.056) 2013年8月在线发表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吕爱平教授课题组、美国夏威夷大学癌症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贾伟教授课题组和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肖涟波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索四种不同关节炎性疾病的病理机制的研究论文《四种关节炎性疾病的血清代谢印迹》(Serum Metabolic Signatures of Four Types of Human Arthritis)引起研究界关注。该研究得到了尊龙凯时(项目编号:30825047;30902003)、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等项目的支持。
该研究团队选择常见的四种关节炎症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作为研究对象,应用GC-TOF MS与UPLC-QTOF MS联用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对四种关节炎症性疾病患者的血清展开全面检测,探索四种不同疾病的关节炎相关的整体代谢缺陷及其代谢印迹,从而对四种疾病的共性与特征性代谢模式进行分析。该研究首次基于血清代谢物谱的特征,从分子层面解读四种公认病理机制不同、却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关节炎性疾病的异同,应用整体代谢物谱分析,发现一组由6种代谢物组成的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四种关节炎性疾病的共同代谢标志,这一组共同的代谢缺陷标志分子所涉及的通路以丙酮酸-乳酸代谢通路为核心,表明缺氧状态下亢进的能量代谢是关节炎症、关节损害的共同病理基础。同时,研究也找到了每种疾病的特异性代谢物谱,应用这些特征性代谢标志物,可以对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深刻理解每种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线索。
根据中医的诊断和“异病同证”理论,本文所选择的四种关节炎均可归入中医“痹症”范畴,在临床症状、辨证上有共同的表现,在治疗上也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治法和用药;然而,如何对这种共同的“表型”进行深层次的科学解析,始终缺乏有力的技术方法和具有现实度的结果。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临床研究,可以全面反映机体整体性、特异性的代谢特征,反映整个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稳态的扰动痕迹,很适合应用于中医“证候”分类理念的现代化解析研究。本研究的发现为“异病同证”理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依据,在凸显代谢表型研究技术作为新兴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的同时,也充分证实了中医证候分类理念在推进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研究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关链接: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pr400415a